知识产权——化解“三农”问题的一剂良方

2010-2-27 9:06:03

  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揭开面纱,成为新世纪以来连续第七个聚焦“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赫然可见。

  长期以来,粮食如何增产、农民如何增收、农业如何现代化等问题,都是涉农一号文件的题中之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农业科技发展进入生物科技新阶段,一些老问题逐渐有了更多新解。

  就在一号文件正式发布的第2天,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强调,2010年各地要着力加强县域知识产权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要选择一批面向“三农”的优秀适用专利在农村进行巡展,推动专利技术在农村的实施。

  近年来,涉农专利、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快速发展。专家指出,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专利促进农业科技创造与运用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约1.59亩,且全国已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约0.2万立方米。随着人口增加,农业基础资源紧缺的矛盾愈加凸现,在这种条件下发展农业,“农业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日前,农业部部长韩长斌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

  “专利制度将创新回报机制引入农业领域,是推进农业新技术创造的原动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敏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涉农专利申请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涉农专利申请总量超过8.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近4万件,获权发明专利1.25万件。“覆盖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专利技术,对于提高农业装备和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的稳步发展作用显著。”

  当前世界范围内,基因重组技术、酶的固定化以及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目前,转基因产品凭借其在抗旱、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等方面的特殊优势,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以转基因技术为例,“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使农业科技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高。” 我国“ 转基因抗虫棉之父”郭三堆向记者表示,2008年我国转基因抗虫棉面积达到5700万亩,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70%。其中国产抗虫棉已占93%,每年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有效促进了我国棉花产业的稳定发展。

  转基因技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背后,是我国生物技术研发创新水平的大幅提升。宋敏介绍,根据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专利检索分析,我国申请抗虫(CRY)基因专利51件,约占CRY基因专利总数551件(不含同族专利)的10%,申请抗草甘膦(EPSPS)基因专利30件,仅次于美国、法国,排名世界第三。

  2009年11月27日,继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作物种植后,我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主粮可进行转基因种植的国家。今年我国的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专家预测,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种植不可阻挡,将直接影响种植业本身产业,并将传导至下游的饲料、畜牧、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整个产业链。

植物新品种权为粮食安全护航

  农业主权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切实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一号文件在去年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的基础上,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的范围。中央对种子行业的关注度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有效运用品种权保护制度,做大做强我国种子行业,显得尤为迫切。

  近年来,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推动下,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层出不穷,授权品种带来粮食明显增产,也逐步增强了外国企业对我国市场环境的信心。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农业部受理国内外品种权申请累计超过6500件,授权近3000件;受理的国外申请上升到377件,已授权53件。2008年和2009年,以授权品种为主的超级稻推广项目实施,两年推广1.6亿亩超级稻,增产粮食160亿斤。

  此外,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重塑了我国种子企业育种投资结构。在国内申请总量中,企业和个人的品种权申请量达到了40%,日益成为新品种培育的主体。

  河南平安种业公司总经理吕平安因为新品种“豫麦49号”、“豫麦49-198”刚刚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中,“豫麦49-198”在2006年首次创造了15亩连片平均亩产717.2公斤的超高产记录。“这些品种拥有知识产权,种源确定、品质可靠的商业种子形成一个健康、良性的产业链,让科研人员、种子商、农民都获得较大收益。”吕平安向记者表示。

  然而,问题同样存在。中国种子市场约占全球种子市场的1/10,是全球目前开发潜力最大的种子市场。目前,科技经济实力强大的西方跨国种子公司正在大举进军中国种子市场。

  面对国内外竞争加剧,吕平安呼吁:“种子竞争的核心是知识产权竞争。只有战略性运用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种业和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源头保证粮食安全。”

  “商标富农” 提升产业层次

  目前在我国的花卉、蔬菜、水果等创汇作物生产中,许多都是使用国外公司的品种和栽培技术,生产出的产品主要由外公司在国际市场销售。在整个价值链条中,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开发以及品牌营销与服务,这能创造高附加值的两端均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我国农户主要处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竞争激烈的中间生产环节,成为发达国家的“农业种植园”。

  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推进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为核心的“商标富农”工作机制,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市场价值近年来不断为人们所认识,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引擎,也成为我国农业打造品牌,提升产业层次的一个重要途径。

  山东“章丘大葱”就创造了“注册一件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佳话。经过9年发展,“章丘大葱”目前年产量达到6亿多公斤,产值7亿多元,围绕大葱种植、销售、运输等环节,每年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收入由3000元增加到6000元以上。

  无独有偶,“双阳梅花鹿”、“安溪铁观音”、“连城地瓜干”等以地理标志为核心,大多形成“企业+地理标志+农户”的产业模式。“这一模式整合企业的经营优势和地理标志的资源优势将80%以上从事地理标志产品或者相关产品生产的农户和企业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管理、规模生产和营销,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市场化组织程度,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在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中的双赢。”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有关负责人评价道。

  “利用专利、品种权、商标等知识产权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并最终让农民受益,将成为最有效、科学的途径。”宋敏表示。


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1号院珠江摩尔大厦3-2-1907 邮编102206    京ICP备09085994号-1
Tel:010-62119266 公司邮箱 
Fax:010-62110146 mail@justalen.com
copyright© Beijing Justalen IP Firm Law

版本所有 佳茂知识产权代理(北京)有限公司

商标注册 北京商标注册 浙江商标注册

 上海商标注册 江苏商标注册 广东商标注册

福建商标注册 成都商标注册 四川商标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