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生技所:转基因玉米专利被媒体以讹传讹

2010-3-20 8:45:09
  编者按:中国是否完全掌握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专利,是否会因为国际大种子公司的强大而造成中国种业被国外控制的局面?一篇题为《转基因玉米惹争议 专家称99%专利被国外控制》的文章似乎为这个“转基因之争”中的关键话题提供了论据。这个爆炸性的观点被各大网站转载,截止3月17日16时在谷歌搜索文章标题,相关结果已达到21,000 条。对于这一观点,人民网记者采访了文中提到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研发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该所认为这一观点严重失实,感到“异常震惊”。

  当记者追根溯源,发现这篇《经济观察报》记者降蕴彰撰写的文章原题为《转基因玉米“罗生门”》,而文章中唯一关于“99%专利被国外控制”的内容则引自国内著名育种专家李登海的观点:“我国大型作物转基因研究基础很薄弱,拥有的合法基因很少,99%以上专利被国外控制。”也就是说并不专指转基因玉米的专利问题。那么,这个转基因玉米99%专利被国外控制的观点是怎么来的?根据谷歌搜索,按发布时间来看,网络上最早以《转基因玉米惹争议 专家称99%专利被国外控制》为题出现的文章出现在凤凰网3月12日21:56的网页,这个经过修改的标题的确比原标题更加吸引眼球,但却曲解了原文观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下属单位知识产权中心通过人民网对此事做出回应,以下是全文。


  
《关于我国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相关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知识产权问题



  1、植酸酶基因专利

  专利名称:植酸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专利号:ZL97121731.9专利权期限:1997年12月16日——2017年12月16日

  2、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表达植酸酶的转基因植物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2006101376525

  专利权期限:2006年11月2日——2026年11月2日



  但是,中国不能甘居人后,否则,玉米产业就会如大豆产业一样,每年2/3的用量需要依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在被跨国公司控制了食用油价格之后,玉米和饲料行业直至肉类、蛋类产品都有可能继续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因此,只有打破跨国公司的专利垄断才有出路。

  加强农业领域转基因生物育种的研究及促进其产业化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决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正是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取得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是我国生物育种产业打破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垄断的重要突破!

  多年来,我国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生产力的最大障碍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我国农业领域更缺乏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研发型企业。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植酸酶饲用玉米去扶植、培育我国的优秀民族企业从而突破全球转基因专利被国际巨头掌控才是求胜的唯一出路。

  二、关于“负压实验室、温室”问题

  《经济观察报》降记者文章中还提出,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关键环节未在“负压实验室、温室”进行,就可能导致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存在一些“重大问题”。这样的担心其实是没有任何必要的。

  国际上任何一国开展各项技术研究需要什么设施和哪些条件都是参考国际通用做法,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和国情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指导和规范具体的实践操作。毫无例外,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对于转基因研究的各项政策法规制定也是如此。

  事实上,国际上并没有通行的标准规定转基因研究需要在负压实验室和温室开展。换言之,“负压实验室、温室”并非国际上转基因研究通用的、必需的标准设施。我国植酸酶玉米的各项研究工作都符合我国法律,并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因此,不会存在“重大问题”。

  该报道原文的部分内容和在后来传播中被修改的标题,与事实不符,造成了视听混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新闻工作者和媒体肩负“传播科学理念、正确引导公众”的神圣职责。我们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肩负推进科技进步的重任,尽管很多时候都只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默默耕耘,疏于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但是我们非常愿意和媒体朋友加强交流,并通过媒体让公众正确认识、了解和接受科研人员付诸汗水的科研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知识产权中心
2010.3.18


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1号院珠江摩尔大厦3-2-1907 邮编102206    京ICP备09085994号-1
Tel:010-62119266 公司邮箱 
Fax:010-62110146 mail@justalen.com
copyright© Beijing Justalen IP Firm Law

版本所有 佳茂知识产权代理(北京)有限公司

商标注册 北京商标注册 浙江商标注册

 上海商标注册 江苏商标注册 广东商标注册

福建商标注册 成都商标注册 四川商标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