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
淮安在江苏职教创新大赛中创下六项第一2010-3-29 23:14:03 |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科协、文明办、团省委、知识产权局等五家单位联合发文,公布2009年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评选结果。我市共入围展评作品54件,其中获一等奖5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9件、优秀奖23件。在本届大赛中,淮安市共创下6项全省第一:获奖率第一、中职金牌数第一、中职奖牌数第一、获组织学校奖数第一、获伯乐奖数第一、申请专利数(13件)第一。市教育局被评为最佳组织单位。这一成绩充分展示了我市在推进职教品牌建设,培养“有技能、肯吃苦、会创新”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分析我市在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处于全省领先位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全面推进,全员提高。一是课改推进。在“优生”培育上,以“会创新”为重要抓手,促进职教课程改革,推动创新教育和实践,做到“三进”(进学校、进课程、进课堂)、“四有”(有计划、有方案、有活动、有效果)。二是培训提高。邀请省创新大赛评委会的资深专家来淮作专题辅导1次和专题培训4次,参培师生近3000人次。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创新工作推进会,形成阶段成果。三是大赛引领。在全市职业学校普遍开展创新、创意竞赛活动基础上,举办首届“瑞特杯”淮安市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展评会,18所学校共128件学生创新作品参加展评,有55件高水平作品上报参加省级竞赛,13件作品通过国家专利申请。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和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开拓学生的创新视野,提高创新的层次。 二、创优载体,创新机制。建立创新工作平台。市教育局出台了《淮安市职业学校创新工作室建设标准(试行)》(淮教职[2009]25号),在全市14所职业学校建立了30个标准化创新工作室,经过专家组评估认定后正式挂牌,成为我市职业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和实践、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首创之举。建立创新竞赛制度。全面开展创新竞赛活动,构建教师指导,全体学生参与,市、县、校、系、班五级创新竞赛体系。建立创新保障制度。从机构、师资、经费、设备、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构建市、县、校三级创新服务体系,建立11个市级创新教育基地,涟水职教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创新教育基地,获得省财政厅10万元的项目资助。建立创新激励制度。将创新实践和创新大赛成绩列入县(区)和学校的年度考核目标,市教育局设立奖励基金,奖励在省市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和师生,构建市、县两级创新考核奖惩体系。 三、推动研发,推广成果。创新工作室与名师工作室融合,采用导师培养制、项目负责制、信息服务制和成果辐射制的运作模式。注重团队研发。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为导师,形成指导创新培训和研发的团队。创新项目实行个人负责制和团队协作制,每个工作室每年投入的工作经费不低于2万元,并根据研发成果逐年提高。建立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发明检索、项目查新能力。注重产权保护。加强专利申请方面的培训,邀请省内专家举办专利知识讲座,增强了师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近两年在省内获三等奖以上的创新作品均申请了专利。积极推广专利证书和毕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三证”齐发,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这在全国首开先河。注重成果转化。开展校企合作,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服务经济能力。鼓励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涟水职教中心的获奖作品“低成本稻田水止回装置”、 “改进型建筑工程托线检测尺”等已在生产中产生实际效益。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学生创新大赛获奖作品的开发,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进而反哺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和实践,努力形成“上下重视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社会支持创新”的浓郁氛围。 |